礼拜一-礼拜五:09.00 早上-06.00 下午

企业日报

超人:遗产飞行场景揭秘:The Volume 技术如何革新超级英雄电影制作

2025-07-23

在 DC 宇宙的最新重启之作《超人:遗产》中,飞行场景的拍摄突破了传统特效的桎梏,通过引入 The Volume 虚拟制片技术,重新定义了超级英雄电影的视觉呈现范式。这一由工业光魔(ILM)研发的 StageCraft 系统,以 270 度环绕的 LED 巨幕构建出沉浸式虚拟环境,让演员能够在实时渲染的动态场景中完成表演,彻底改变了以往绿幕拍摄的 “想象式表演” 模式。

一、技术革新:从绿幕到 The Volume 的跨越

The Volume 技术的核心在于将 Epic Games 虚幻引擎生成的虚拟场景实时投射到环绕摄影棚的 LED 屏幕上,其分辨率高达 20,000 x 3,500 像素,能够呈现出接近真实的云层流动、城市天际线和宇宙空间。在《超人:遗产》的飞行场景中,这种技术带来了三重突破:

  1. 动态视效的实时反馈

当超人(大卫・科伦斯韦 饰)以超音速穿越云层时,LED 屏幕会根据摄像机的运动实时调整视角,使演员能够直观看到气流的扭曲、阳光的折射变化,甚至披风在高速运动中的褶皱细节。这种 “所见即所得” 的拍摄方式,让演员的微表情和肢体语言更贴合真实飞行状态,避免了传统绿幕拍摄中 “对着空气表演” 的尴尬。

光影逻辑的物理拟真

The Volume 的 LED 屏幕不仅是背景,更是动态光源。当超人俯冲穿过都市峡谷时,屏幕会模拟建筑物的漫反射光,在演员盔甲上形成实时变化的高光和阴影,这种动态光影效果在后期几乎无需调整,极大提升了画面的真实感。导演詹姆斯・古恩在访谈中提到:“我们首次让超人的披风在特定光线下呈现出氪星金属的冷冽质感,这在绿幕时代是无法实现的。”

场景构建的无限可能

通过虚拟引擎,制作团队可以瞬间切换南极冰原、太空站走廊和反质子河等场景。例如在超人突破音障的镜头中,前一秒还是云层翻涌的高空,下一秒便切入氪星遗迹的悬浮建筑群,场景转换的流畅度和视觉连贯性达到了新高度。这种技术灵活性使《超人:遗产》的飞行场景数量比前作增加了 40%,且每个镜头的平均拍摄时间缩短了 25%。

二、艺术呈现:技术赋能下的叙事突破

The Volume 技术不仅提升了视觉效果,更成为叙事的重要工具。在超人首次试飞的场景中,LED 屏幕呈现出堪萨斯农场的黄昏全景,温暖的金色光线洒在演员脸上,既呼应了超人的人类身份,又通过披风扬起的动态捕捉,暗示其氪星血统带来的力量。这种 “环境即角色” 的创作理念,让飞行场景不再是单纯的视觉奇观,而是承载了角色内心挣扎的叙事载体。

三、行业影响:虚拟制片的未来图景

《超人:遗产》的实践标志着超级英雄电影进入 “虚拟制片 2.0 时代”。与《曼达洛人》相比,该片在以下方面实现了技术升级:

  1. 体积捕捉与实时渲染的融合

剧组在 The Volume 摄影棚内部署了 120 台动作捕捉摄像机,能够实时捕捉演员的肌肉颤动和眼神变化,并同步驱动虚拟角色的表情动画。这种 “表演即动画” 的流程,使超人在太空中的无重力漂浮场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细腻度。

跨媒介叙事的技术铺垫

虚拟引擎生成的场景数据可直接用于游戏、VR 体验等衍生内容开发。例如电影中 “口袋宇宙” 的悬浮界面设计,已被华纳游戏部门整合到《自杀小队:正义黎明》的关卡设计中,实现了 IP 价值的最大化挖掘。

超人:遗产飞行场景揭秘:The Volume 技术如何革新超级英雄电影制作

尽管 The Volume 技术仍存在成本高昂(单集《曼达洛人》制作成本超 1200 万美元)、镜头运动受限等问题,但《超人:遗产》的成功证明,其在提升创作自由度和艺术表达深度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。正如 ILM 视觉效果总监所言:“我们正在重新定义电影制作的可能性 —— 当演员能够真正‘触摸’到虚拟世界时,观众的情感共鸣将达到新的维度。”

结语:

从 1978 年克里斯托弗・里夫吊钢丝飞行的经典镜头,到 2025 年《超人:遗产》中 The Volume 技术构建的沉浸式宇宙,超人的飞行轨迹不仅是物理空间的跨越,更是电影技术革新的见证。随着虚拟制片技术的普及,超mk体育官网级英雄电影或将告别 “绿幕 + 后期” 的传统模式,开启一个 “所见即所得” 的新纪元。而《超人:遗产》,正是这场革命的开篇之作。